2009年9月29日

譯道探微系列

連與不連


中文是個不連接的語言,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中文常常很像一盤珠子,沒有鏈子把它串起來。

一句英文往往是用that, which, where, and, of, in等串起來的。

聰明的譯者會重新排列詞序,這一來就有了看不見的連繫。


When 當…時?

當他看見我的時候,他大叫起來了-->他看見我,就大叫起來。

他很聰明,這個「很」字不是副詞,並沒有多少「很」的意思,

這幾乎是個「擬似系詞(quasi copula)」,意思是「是」。






前綴與後綴(prefixes and suffixes)


前綴

國教徒(conformist)

non-conformist ? 非國教徒

non-static?非靜止

non-staple food非主食品-->副食品

後綴

中文裡做某事的人,很少用…「者」(-er, -or, -ist)

現在用得不叫人難受的只有 「帝國主義者」「讀者」「作者」…

中國人的「縫衣者」(tailor)是「裁縫」,也叫做「成衣」

最可怕的是「性」(-ness, -ty, -cy),也譯成「度」,所以都當它外國詞。







省略主詞

中文的主詞常可省略,尤其上一句的主詞下一句可以借用。英文裡有時也省去…






單數和複數

中文如果指的是多數,也不必加「們」。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們」只能指人:我們、他們、你們,全是人,不能指桌子、椅子。連畜生也不能用,一群雞不能叫「雞們」或「他們」



所有格

這一格中文裡不是絕對需要,「我家」就是「我的家」。「我父母」就是「我的父親和我的母親」(這裡的「和」字前面已經提過,中文裡不一定用得著)




女性的「妳」


和西方接觸以後,才有女性的「她」。後來過於聰敏的人又添了「妳」



標點符號

辛亥革命以前,中文書裡只有句、讀(讀如「豆」,即一句未完須停頓處和這裡的記號「、」,等於逗號)






假使原作者是中國人

我一直主張譯文要像中文,甚至應該假定原作者是中國人。

moral principles 道德原則  他守道義

motionless water 不流動的水  止水

abridged version 省略了的本子  節本

the rim of a bowl碗邊  碗口

absent from work 工作時不在場  缺勤

abundant growth of weeds 雜草叢生 

commercial dealings商業活動--> 生意


2009年9月20日

都怪字不好

思果/譯道探微

credit to himself for ...把…的功榮歸於自已-->他自居…的功
original painting 原畫-->真跡
to do something beyond one's ability 做太勉強的事
sow discord among the enemy 在敵人中制造不和-->離間敵人
great crises often call for gifted leaders 大危機時常產生有才能的領袖-->時勢造英雄

翻譯有時履當心看起來平常而有引人誤解的字。
last spring 不一定是「去年的」春天
若在本年夏季到冬季用到此字 ,是指本年的春天
只有春季說,才是去年的

This is no concern of mine.
這件事不用我管

人同此心--照原文詞序的譯法

思果/譯道探微

Ladies are seated before gentlemen.
太太們就座然後才輪到先生們

before...之後才

The man whom I saw yesterday, who is extraordinarily fat, and in whom everybody would be interested, is a foreigner.

我昨天看到個人,胖得出格 ,人人都會注意他,原來是外國人。

原來英文句要用連結的詞把裡面的各個詞連起來,說明其關係,我們中國人不用。

You will regret unless you change you mind.
除非你改變主意,你就會後悔。
你會後悔的,還是改變主意吧。

很多人看了原文,要「忠實」地譯出來,unless 一定要譯成「除非」,untill, till一定要譯成「直到…為止」。只能說是另一種話的人的習慣不同,意思一樣。

設想自已是某一人

思果/譯道探微

有些話沒有辨法譯得像中文的。
例如:empathy 同情、同感、共鳴,
它的原意要用一句話才能表明,
就是設想自己是某一人或物,有和這個人或物化而為一的能力,
經過這樣一段想,也就全懂得那個人或物。
現在心理學把它譯成「神入」、「感情移入」、「移情」,也算高明了,
可是這些譯文大家讀了都不能立刻就懂,也就像外國語。

purposeful passengers
各有所務?各忙各的?

He is interiorly as he appears to me in his exterior.
表裡如一

廣讀中國文學也許能解套。

翻譯要查的字典

思果/譯道探微

1. It is common that an articles is followed by a noun. Note that when translating, you should over translate a or the and just simply skip the literal words.
2. Add an object between subjects and transitive verbs.
3. Be careful of translating the word "challenge" 
Ex, the new job is quite a challenge to me. 
這個新工作是對我很大的挑戰。
新工作我很不容易對付呢。
我著實要盡心竭力地去做才好呢。
Ex, He raised the issue to challenge us.
…向我們挑戰。
他提出問題來跟我們為難。


2009年9月19日

重要!可惡的名詞

思果/譯道探微

The general poverty of explanation as to the diction of particular phrases seemed to point in the same directi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Reporter

It was perhaps owing to this also that the diction of particular phrases was often so badly explained. (rendered by Shi-quo)

關於特別短語的用字的解釋的一般貧乏,似乎指向同一方向。也許正因為這一點,特別短語用的字才常常解釋得這樣差。

為了譯出來讓人看的文章,不能將名詞化掉。

I was quite discomfited by her question. 
她的問題使我很狼狽。
他問得我很狼狽。

英文裡有無數用抽象名詞做主詞的句子,
譯起來很吃力,
要把原文先化一化。

中文句的主詞多數是人有時省去而已。

抽象名詞不可以在中文裡用作主詞,即使是實物,也不適宜。

The piles of Arab blankets in the corners of the rooms, the newest books and magazines upon the tables, speak of a man who touched life at a hundred points.

各間房裡成堆的阿拉伯的毛毯,桌上最新出的書籍和雜誌,說出了一個接觸到上百點生活的人。

看他房裡推滿了阿拉伯毛毯,桌上放了最新出的書籍和雜誌,(你)就可以知道,他接觸人生的方面有多廣了。

Culture to him, as to the Orientals, with whom he lived so much and sympathized so deeply, was an affair of the spirit and of mind not to be measured by material progress, or, even by the arts.

culture抽象名詞

文化對他,和對東方人(他跟他們共同生活了很多年,也同情他們)一樣,是一件和人的氣概和心靈有關的事,不能用物質的發展甚至人文學科來衡量。

換人做主詞

他心中的所謂文化,和人的氣概、心靈有關,不能用物質的發展,甚至人文學科來衡量。他跟東方人過往很久,也同情東方人:在東方人心目中,文化也是如此。

成語之忌

思果/譯道探微

凡是涉及史、地,人名、地名,甚至中國特有的花草樹木的成語,全不宜用。

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班門弄斧。

標點符號有學問

思果/譯道探微

古人不用標點符號,宋朝以後,只有「句」、「讀」。自從西方的標點符號介紹到中國以後,好些講文法的書或字典的後面往往附了標點符號的用法。

「、」停得最短
逗點-->分號-->冒號--> 句號

有人文章每段全用逗點,只有在段末用一個句號。有用沒用差不多。

文字的特點

以下文章皆出自於「譯道探微」
思果

文字的特點

「…"得失"、"成敗"一類的詞,並非指"得失","成敗"。…
所以"愛憎"指的是"憎","得失失也,"緩急急也",成敗敗也。」

「看見英文  loss 遇到某些情形,大可譯成得失。」

「凡一國文字譯成它國文字,就要多用很多字,這幾乎是通例。」

「找出譯文相當的字詞,添進譯文不可少的字詞,聞去譯文裡用不著的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