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與不連
中文是個不連接的語言,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中文常常很像一盤珠子,沒有鏈子把它串起來。
一句英文往往是用that, which, where, and, of, in等串起來的。
聰明的譯者會重新排列詞序,這一來就有了看不見的連繫。
When 當…時?
當他看見我的時候,他大叫起來了-->他看見我,就大叫起來。
他很聰明,這個「很」字不是副詞,並沒有多少「很」的意思,
這幾乎是個「擬似系詞(quasi copula)」,意思是「是」。
前綴與後綴(prefixes and suffixes)
前綴
國教徒(conformist)
non-conformist ? 非國教徒
non-static?非靜止
non-staple food非主食品-->副食品
後綴
中文裡做某事的人,很少用…「者」(-er, -or, -ist)
現在用得不叫人難受的只有 「帝國主義者」「讀者」「作者」…
中國人的「縫衣者」(tailor)是「裁縫」,也叫做「成衣」
最可怕的是「性」(-ness, -ty, -cy),也譯成「度」,所以都當它外國詞。
省略主詞
中文的主詞常可省略,尤其上一句的主詞下一句可以借用。英文裡有時也省去…
單數和複數
中文如果指的是多數,也不必加「們」。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們」只能指人:我們、他們、你們,全是人,不能指桌子、椅子。連畜生也不能用,一群雞不能叫「雞們」或「他們」
所有格
這一格中文裡不是絕對需要,「我家」就是「我的家」。「我父母」就是「我的父親和我的母親」(這裡的「和」字前面已經提過,中文裡不一定用得著)
女性的「妳」
和西方接觸以後,才有女性的「她」。後來過於聰敏的人又添了「妳」
標點符號
辛亥革命以前,中文書裡只有句、讀(讀如「豆」,即一句未完須停頓處和這裡的記號「、」,等於逗號)
假使原作者是中國人
我一直主張譯文要像中文,甚至應該假定原作者是中國人。
moral principles 道德原則 他守道義
motionless water 不流動的水 止水
abridged version 省略了的本子 節本
the rim of a bowl碗邊 碗口
absent from work 工作時不在場 缺勤
abundant growth of weeds 雜草叢生
commercial dealings商業活動--> 生意